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这对高校思政课而言又是一次重要的动员与指导。
在高校思政育人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是主力军,是思政工作“一体”不可或缺的“两翼”。两支队伍目标一致,理应相互配合,但是长期以来,他们单打独斗、各自为政,无法形成协同育人效应。高校要认识到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面对的课题,要不断探索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机制和路径,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仔细分析来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实现协同育人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教师往往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然而却往往缺少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及思想动态的了解,无法关切回应学生的现实问题。辅导员是大学生接触最直接、最深入的老师,对学生状况有着总体上的判断和把握。通过协同育人,思政课教师可以贴近学生,克服理论与实践无法紧密结合的问题,应对学生意识形态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辅导员可以在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中提升职业素养,可以提升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让学生真学真懂真用,不断提高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水平。
具体来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的协同育人还存在诸多困难,很多高校将协同简单地理解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互相兼任,这种理解不仅将协同的意义狭隘化了,而且给两支队伍带来了诸多困难,他们也很难从中得到学习进步。辅导员在处理日常琐碎工作的同时担任思政课教师工作,往往无法深入研究理论教学,课堂效果不佳。很多思政课教师对辅导员工作存在误解,不愿承担辅导员工作,他们也缺乏相应的学生管理经验,存在业务水平不足的困境。另外,在很多高校中,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在隶属部门、职责、分工上存在很大差别,在教育资源利用、教育目标指向和教育方法途径上缺少协调配合以及应有的交流,无法形成育人合力,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发展。
高校要构建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首先,强化协同意识。要从思想意识上抓起,高校领导首先应具备大局意识,树立全员育人“大思政”理念,推动两支队伍的融合。要强化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意识的培养,让他们统一认识,互相了解、尊重对方工作,认识到他们在育人目标指向上的一致性,加强沟通交流,树立配合意识。在高校现有的管理体制下,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结构,要破除二者在管理体制上的分割局面,高校可以建立专门的协同育人领导机构,协调统筹学生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和思政课教学工作,建立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为两支队伍的协同育人做好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
其次,搭建制度交流平台。高校应着力构建两支队伍的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可以定期开展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参加的联席会议。群策群力,共商共建,研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在管理、教学、科研等多方面沟通交流;也可以充分利用微信等渠道搭建线上交流平台,共享资源;在条件成熟时,也可以让两支队伍实现一定程度上的互相兼职。
再其次,完善保障和激励机制。高校要健全和完善保障激励机制,从职称评定、待遇落实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制定相关制度,实现科学的考核体系,把协同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两支队伍人员评奖评优、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要在学术交流、外出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给予两支队伍人员充足的经费支持。
除此之外,高校还要把好“入关口”,在人才引进时注重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理论素养以及业务水平等,要支持他们继续深造,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或者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博士学位等,经常性地组织两支队伍人员进行考察调研、专业培训、协同科研等,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养。